位置: 首页 > 行情 > 正文

从《寿宁待志》看冯梦龙为政之道 施晓平

来源:个人图书馆-王海平的吴文化   发表于: 2023-07-29 11:06:22  

施晓平

拟话本小说“三言”(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)的纂辑者冯梦龙,不仅是杰出的通俗文学家、戏曲家、出版家,也是一位清官廉吏。从他修纂的《寿宁待志》所记载的施政活动,就可窥见他勤政、爱民、廉洁的一面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冯梦龙(1574-1646),字犹龙,亦字耳犹、子犹、龙子犹,号墨憨斋主人、姑苏词奴、顾曲散人、东吴畸人,明末清初苏州人。他出身于小儿科闻名的儒医世家,伯父冯其盛不但医术高明,还编纂有医书《幼科辑粹大成》,父亲冯曙也是个懂医的廪生。冯梦龙自幼饱读诗书,“才情跌宕,诗文丽藻,尤明经学”(《江南通志》语),一生编、撰文字作品近3000万字,为我国的文化、文艺事业作出了独异贡献,代表作包括“三言”、《东周列国志》《智囊》《古今谭概》《情史》《挂枝儿》等,尤其是他编纂整理的“三言”,确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。

冯梦龙早岁成为秀才,但此后科场不利,直到57岁才补为贡生,获得了做官的资格。他先担任了三年的学官——镇江府丹徒县训导,崇祯七年(1634)以花甲之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。寿宁地处闽北,是个在册人口不到1.2万、偏僻穷困的小县。那里山高水远,山路崎岖,冯梦龙不畏艰难险阻,于旧历六月十三日出发,八月十一日抵达寿宁,路上花了近两个月时间。

摆在冯梦龙面前的寿宁,是一个城门崩塌、学宫倾圮、市井萧然的“烂摊子”。《寿宁待志》“城隘”部分记载,“(寿宁城墙)自遭倭残毁,知县戴镗请加增筑,不果。从此日就崩塌,四门荡然,出入不禁”,甚至连报更的鼓也没有,夜里到底是几更,官员和百姓都搞不清楚。为保障安全、方便大家生活,冯梦龙第一时间向各位官吏请求捐助薪俸和财物,重立四座城门的谯楼,修筑崩塌的城墙。又购置了一大鼓,并在县衙门楼上设置一名更夫,专门负责报更。

《寿宁待志》“虎暴”部分又记载,冯梦龙到任当天,就听到西门外有老虎逞凶为患、被伤害的人已达一百多人的消息。因为城门废弛已经很久,所以老虎夜里还冲进城里,把百姓家的猪狗都叼走了。冯梦龙得知平溪有周姓匠人善于制作捕虎的工具“阱”,就捐出自己的俸禄,制作了几个“阱”,放置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。每个“阱”里各放两头羊作为诱饵,责令附近的居民看守,每捕获一只老虎,就奖赏三两银子。结果,半年之内,山后、溪头、平溪就捕杀了三只老虎,寿宁虎患从此绝迹。

寿宁山高水寒,粮食每年只能收一熟,产量较低。碰上丰收年,粮食还能有所积余,但“一值水旱,外运艰难,立而待毙”。冯梦龙从寿宁旧志中了解到,县衙有际留仓、预备仓,但仓库已经毁坏了两间,就修缮了仓库。他还学习前任戴镗的做法,让“官无发粜之扰,民有乐输之便”,结果县仓“三年以来,储俱见谷”,这样,碰到灾荒之年就可以实现“无饥”了。

冯梦龙不仅自己勤政高效,而且对下属要求严格。本来十年一次大造“黄册”的时候,工作人员拖拖拉拉、乱用经费,上一轮造册两年多都没有完成。冯梦龙想出一个治庸治懒的妙招:他将书吏锁进私署旁的三间侧屋,吃喝拉撒全在里面,等他们完成任务了才放出来,结果两个月就完成了。

作为文化人,冯梦龙十分重视教育。那时的寿宁,地僻民穷,学校虽然设立了,读书的人却很少。从明景泰六年(1455)设县到冯梦龙为官时,考中科举的几乎没有。除了经书以外,典籍非常少,因为生意不好,书商也不愿意到寿宁来。学宫也早已坍塌。正好县里曾向上级官府呈报过28两银子作为修建学宫的专款,但这笔费用是不够的,于是冯梦龙又捐出20多两银子,对学宫进行了整修。棂星门也腐朽了,缺少可以用来修理的大木料。这时刚好有个旧吏叫叶际高,亏欠了官府十两银子,还不出来,但他有一片山林,只是路程稍微远一些,叶际高想卖掉换钱,一时没人买。冯梦龙就捐出俸禄替他缴纳了欠款,并请人砍伐了那片山林,运到城里修复棂星门。冯梦龙还在县学设立“月课”,把自己撰写的《四书指月》发给每一个秀才,每月都亲自到县学为士子讲学,希望他们奋发进取,刻苦阅读,领会朱子《四书》的真谛,由此开启寿宁数百年彬彬向学的好风气。对于兵壮“素不娴武”这种情况,他安排三位教师主抓训练,每月亲自测试,严加赏罚,引导兵壮稍有空余时间就去演习,为保卫乡里安全奠定了基础。

冯梦龙还十分重视革除陋习、矫治民风。他深入调查,发现当时寿宁一带十分“重男轻女”,有“生女则溺之”的习惯,导致性别比例严重失衡。对此,冯梦龙以通俗易懂、明白晓畅的语言撰写了《禁溺女告示》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规定生女不肯留养、欲溺毙或抛弃的,对男子(女娃之父)要施以重打三十大板、枷号一个月的惩罚。冯梦龙还广而告之,并捐俸奖赏收养者,从此寿宁溺女之风渐息。当时寿宁民众普遍“信巫不信医,每病必召巫师迎神”,不少人耽误了治疗,冯梦龙又“示禁且捐俸施药”,逐渐扭转了这种陋习。

勤政爱民之外,冯梦龙还注重清廉为官。因从事编辑、出版而获得丰厚收入的冯梦龙,在名利之前毅然选择了“名”。他了解到,戴镗是个清正廉洁、务实为民的好官,留下了很好的口碑,冯梦龙对他十分敬慕,于是在县衙私署旁的老梅树下修建了一座“戴清亭”,并以此为题赋诗一首:“县在翠微处,浮家似锦棚。三峰南入幕,万树北遮城。地僻人难到,山多云易生。老梅标冷趣,我与尔同清。”题目中的“戴”,既是指戴镗,又包含“爱戴”之意,题目中的“清”和诗中“老梅标冷趣,我与尔同清”,则以高冷老梅自勉,独标清韵。

寿宁旧志记载,县衙的穿堂(两个院子之间供穿行的房间)设为“四知堂”,为戴镗所建。“四知”一词出自东汉名士杨震。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,昌邑县令王密晚上悄悄前去拜访,并带重金作为礼物,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,二是想请杨震以后继续给予关照。杨震当场拒绝了礼物,说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以为杨震假客气,就说,这件事没人知道。杨震十分生气,说: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谓无知?”王密十分羞愧,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。“四知”从此成为清廉为官的代名词之一。到冯梦龙的时候,戴镗所立的“四知堂”已经连匾额都失落无存了。冯梦龙修理县衙后堂时,重立了“四知堂”匾额,一方面保存往年的遗迹,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他廉洁从政的决心。

冯梦龙在寿宁为官4年(1634-1638),寿宁百姓深受其惠,大家安居乐业,风气逐渐开化,经济日趋繁荣,所以《福宁府志》《寿宁县志》均将冯梦龙列入《循吏传》,称他“政简刑清,首尚文学,遇民有恩,待士有礼”。冯梦龙这个封建时代的“七品芝麻官”,从政之道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。

关键词:

上一条:北京:流感疫苗9月起分批接种

下一条:最后一页